2019年医药行业格局重塑
发布时间:2021-09-04

2019年医药行业格局重塑

卫生总费用—预计未来增速10%

201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5.16万亿元,增长11.34%,预计未来增速10%。卫生总费用包含:政府卫生支出1.55万亿元(占30.1%),社会卫生支出2.12万亿元(占41.1%),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9万亿元(占28.8%)。


社会卫生支出占比持续提升,连续3年超过40%,反映出医保、商业保险对于卫生费用起到主要作用。


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支出1.54万亿元,增长14%,预计实际将撬动3万亿元的卫生支出,起到主导作用,考虑未来基本医保支出增速10%,我们判断卫生总费用未来增速10%。


预期药品增速5-10%,器械、服务增速10%以上


按费用支出领域分类:5.16万亿元卫生总费用中,药品销售额21500亿,占比41.7%;医疗器械销售额4450亿元,占比8.6%;医疗服务及其他25649亿元,占比49.7%。我们预计未来药品增速在5%-10%,医疗器械增速15%,医疗服务及其他增速10%-15%。

药品—持续分化,各细分领域景气度差异大


2017年我国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三大终端药品销售额16118亿元,增速7.63%。


如果加入未统计的“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等,则中国药品终端总销售额约21500亿元,其中化学药10500亿元,中成药约7000亿元、中药饮片2200亿元、生物药约1800亿元。各品种景气度差异大,应坚持自下而上思路,优选高景气度领域。


1)化学药:

预计增速8-10%。行业内部各品种将呈现出分化态势,辅助用药在医保控费的背景下将持续承压;


药审改革后审评提速,仿制药供给增加,国家集采大幅降价,未来随着纳入品种增加、实施地域扩大和价格联动,多数存量仿制药将面临压力;创新药受益于加速纳入医保、不占药占比、定价高更符合医生利益等因素,预计将加速放量。


2)中成药:

预计增速5-8%。老字号品牌中药、OTC属性产品受益于消费升级、品牌OTC集中度提升等有利因素持续稳健增长,其余口服制剂受政策利空影响较小。


中药注射液受到医保报销范围受限、公立医院严格考核药占比、辅助用药监控等不利政策因素影响,持续负增长。


3)中药饮片:预计增速15%。保留药品加成,不计入药占比更能满足医院的利益诉求。


4)生物药:预计增速15-20%。疫苗、血制品、单抗和生长激素等品种景气度较高,部分存量规模较大且被列入辅助用药的老品种持续承压。


创新要—对比国际市场,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化药和生物药中,专利药销量占比为9%,销售额占比为14%,专利药销量、销售额占比均低于美国、日本、台湾。


2017年美国专利药销量占比仅为10%,但销售额占比却高达77%。2015年日本专利药(未包括过专利期药品)销量占比为18%,销售额占比为56%。


我国台湾地区专利药(包括过专利期药品)销量占比约为25%,但销售额占比高达75%。


根据麦肯锡和中国药学会发布的数据,10-12年在中国上市的24个创新药物,13-16年复合增速为27%,16年在医院渠道销售收入44亿元,预计国内专利药销售额很大一部分是由过专利期原研药贡献,实际的创新药销售额占比预计更小。


国内专利药销售额占比低原因如下:1)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上市品种很少;2)IND/NDA审评速度慢,国外创新药无法在欧美获批后快速进入中国市场;3)医保目录更新较慢,影响放量速度。而这些因素都在发生根本变化,未来国内专利药(创新药)有巨大成长空间。


随着海外高端人才回流,以恒瑞医药等传统大型药企和以百济神州等新兴生物医药企业的崛起,中国医药创新能力近年来大幅增强。


政策环境上:


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接受境外临床数据和优先审评等制度的建立大大加快了药品IND/NDA速度,国内外创新药上市有望提速。


国家药品谈判将创新药及时纳入医保,提高了药品可及性,同治仿制药受压,医生对创新药处方动力更强,创新药放量进程加快。


目前中国创新药(包括过专利的原研药)占比15%,预计到2023年,中国专利药销售额占比有望达到30%,到2028年,有望达到50%。


关注乐晴智库 ( 网站:www.767stock.com,公众号ID: lqzk767) 获取更多深度行业研究报告。


仿制药—集采袭来,抛弃幻想,回归现实


中国仿制药整体价格,相比国外,是高的,集采的初衷之一是挤出虚高的药价水分。而国内实际上同品种药品,价格差异很大,低价药因为各种原因,实际中消失了。


进入国家集采的品种,宣告回归制造业的普通利润。


“低价+唯一一家中标+一年一招”的规则,价格终会跌到什么位置——接近成本线!而多少的价格降幅才算接近企业的成本线,我们测算大部分品种降幅要在80%,所以低于这个数的品种明年、后年大概率还得继续降价。


所以关注每个品种这轮价格降幅多少没什么意义,因为有些品种目前竞争还不充分,随着一年一招,进集采的品种价格迟早要回归到接近成本线。


而国际仿制药巨头的盈利水平如何:毛利率40%-50%,净利率10%,这几年还在降。


以本次中标的某一药品为例,本次降幅约60%,该品种之前毛利率90%,为便于计算,假设之前价格100,90%毛利率对应生产成本10,净利润35元(考虑研发投入5-10元,实际净利润40元)。


本次降幅60%后,价格变成40,毛利润还有30以上(因为销量扩大,单位成本不到10了),即毛利率还有75%以上,仍有降价空间。


我们假设终降幅在80%,价格变成20,毛利润10以上,毛利率50%以上,扣除研发投入5元,再扣除一点管理+销售费用,净利润3-5元,净利率15%~25%。即单位产品净利润由当初的35元变成终的3~5元。


维持前期结论:


国家通过扩大品种数量和试点区域来控制集采进度:规则很严苛,考虑到国内药品存量仍是仿制药为主,集采进度太快、太猛了药企也受不了,结合一致性评价进度(口服预估3年及以上,注射剂预估5-10年做完),我们初步判断5-10年实现仿制药专利到期后,全国价格大幅下降,类似于美国。


医疗器械—政策利好将助推行业持续15%增长


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整体市场规模为4450亿元,同比增长超20%。细分领域中,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和低值耗材市场占比位居前三,分别为16%、14%和13%,其中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心血管设备植入物和骨科增速较快。


医疗器械在政策层面(国产替代、分级诊疗、鼓励创新)迎来诸多利好,预计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


供给端:

2014年CFDA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针对具有我国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国内首创、国际水平,并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

以NGS诊断试剂盒为例,今年已有世和基因、诺禾致源、燃石医学和艾德生物4家企业产品获批上市,特别审批制度的设立有效加快了优质器械上市进程。


需求端:

国内企业在体外诊断、心脏支架、监护仪器、低值耗材等领域已大部分实现进口替代,但是在人工关节、高端影像、分子诊断、化学发光、POCT等领域,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国务院、卫健委、发改委等部门多项文件也明确鼓励采购国产设备采购,进口替代将加速推进。


目前我国三级医院年诊疗人次占比在20%以上且仍在不断增加,而数量仅占全部医院的7.66%,占全部医疗机构0.25%(2018年9月数据),分级诊疗仍然是未来医改的重点方向。


通过强化二级、一级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进而带动就医人数提升,设备配置、耗材使用量预计将增加,随着政策的不断实施,基层需求将不断释放,国产厂家凭借性价比优势受益明显。


医疗器械—重点关注快速增长的细分领域


医学影像设备包括CT、MRI、超声和PET等,2017年市场规模约700亿元,随着联影、东软、迈瑞等国产厂家崛起,受益于分级诊疗推广要求强化基层医疗能力和鼓励采购国产设备,预计将保持10-15%增长,其中国产设备预计增速15-20%。


体外诊断产品包括免疫、生化、分子和POCT等多个细分领域,2017年市场规模约600亿元,预计整体保持15-20%增速。

其中POCT受益于分级诊疗推进、临床科室检验需求增加等积极因素,预计保持20-25%增速。


化学发光技术由于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快捷灵敏等优势,逐步替代传统免疫诊断技术,预计将带动免疫诊断增速达到20-25%,进口替代和分级诊疗推进将使得国内企业增速更快。


分子诊断受益于NIPT、肿瘤基因检测等渗透率提升,预计保持20-25%增速。生化由于由于临床应用已经较为成熟,预计个位数增长。


心血管设备、植入物品种众多,包括心脏支架、起搏器等多个品种,2017年合计市场规模约270亿元。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心衰450万,患者数量仍持续增加。预计心血管设备、植入物品种将保持15%增长。


骨科器械市场规模约270亿元,其中骨科植入类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约225亿元,近年来增速在20%左右。


随着老龄化进展带来的骨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增加,预计行业仍将保持18-20%增长。国产耗材报销比例高于进口植入物也利好行业市场扩容和进口替代,国内企业增速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医疗服务:确定性强的细分板块


根据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36975亿元,其中公立医疗机构仍占主导地位(约70%),但增速依然不及非公立医疗机构。


事实上,自2011年医保控费和降低药占比成为政策主旋律后,公立医疗机构收入增速快速下降,2015年,民营收入增长率超过公立并继续保持。粗略按照35%的药占比来算,医疗服务规模约2.4万亿。


自医疗服务行业逐步向社会资本放开以来,产业资本几乎涉水到各个细分领域,如医院、诊所、第三方服务,但已经形成成熟盈利模式、走出完整投资周期的较少。


目前眼科、体检、口腔、第三方检验等领域已经形成优质龙头,关键要素在于它们形成了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壁垒,证明了自身复制性强,未来成长具确定性。细分领域的龙头机构通过自建加并购、合伙人共建、体外基金培育的方式有序扩张,布局上下游产业链抵御单一业务的风险。


医疗服务行业近年来保持了15%左右的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核心驱动力在于医疗资源的不均匀与供需不均衡,因此政策及资金向之倾斜,未来在行业规范化、消费升级推动下,加上民营医疗机构灵活的竞争机制,有望维持10-15%的增速,确定性强。


医疗服务:眼科、体检、口腔走出优势龙头


眼科行业:


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速13-15%。我国眼科市场规模自2010年的29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67亿元,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7%。


未来5年,眼科市场规模有望持续13%-15%左右的复合增速,预计到2020年眼科市场规模将达到1247亿元。


行业维持高增长的原因在于:眼病发病率提升、患者自我诊疗意识提升、消费升级、高端技术更新换代等。


此外,目前我国眼科医生地域分布非常不均,基层医生数量少,且高端设备匮乏,因此未来基层地区市场放量也将贡献增量。


口腔行业:


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速15%。近年来,口腔行业规模从10年的296亿增长至17年的880亿,区间复合增速达17%,经历12-16年前后20%以上的高速增长后,目前处于10%-15%的平稳增速水平。假设保持15%的市场规模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口腔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338亿元。


行业进入政策红利密集区,资本不断进入,同时结合口腔疾病高患病率的特点,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由于开诊所前期手续繁琐,加上民营口腔诊所的投入和运营成本较高,民营口腔专科医院及连锁加速发展,从而获取了较强议价能力和核心医生资源—口腔行业复制性强、复制成本低的特点加快了口腔行业的扩张和集中度提升。



体检行业:


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速15%。2017年“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进一步深化实施,促使健康体检行业的市场需求旺盛,呈现井喷发展的趋势。


我国居民健康检查渗透率(检查人次/全国总人口,假设每人体检频次为一年一次)在近几年提升明显,然而近年体检行业规模及体检人次增长有放缓的趋势,我们认为历史数据反映的基本是城市居民的体检状况,随着基数的扩大将进入瓶颈期,因此体检人次提升空间在基层市场。


目前眼科行业规模已达到1350亿,历史增速超过20%,假设未来5年的行业复合增长率15%,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35亿元。


精选景气


新型疫苗:需求未满,消费升级


“新型疫苗”时代,医药板块高景气。

18年医药板块受行业黑天鹅以及大盘影响,年初至18年12月4日,SW医药指数下跌15.31%,而疫苗板块作为我们首推/重推的板块,逆势而上,智飞、康泰、华兰涨幅分别为58.6%、32.6%、48.9%。

其核心逻辑“需求未满,消费升级”下,中国进入“新型疫苗”时代,重磅品种尽显新型疫苗暴利美学——预计18年EV71收入45

关注我们FOLLOW US